90% 抑郁症,在童年就种下了病根!这 3 个原因早知道早防范
不少人觉得抑郁症是成年人才会碰的麻烦,可从医 40 多年,我见过太多患者,追根溯源后发现,80% 的病根都在童年。中医常说 “治病求因”。今天我就从中医视角,跟大家说说这三个童年埋下的隐患。
一、童年缺乏自主空间,常被控制
有些家长总觉得 “孩子不懂事,得替他做主”,穿衣、交友、甚至兴趣爱好都要管。中医讲 “肺主气司呼吸”,气的畅达还关乎情志舒展。孩子长期没机会自己做选择,就像被捆住的鸟儿,气机难以舒展,时间久了肺气郁滞,成年后遇到压力,很容易陷入情绪低谷,难以自拔。
二、常被拿来对比,自我价值感缺失
“你看邻居家孩子考得多好”“亲戚家孩子又拿奖了”,这类话我听患者提过无数次。中医认为 “脾为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”,长期被对比否定,孩子会总觉得自己不够好,内心焦虑不安,影响脾胃运化。气血生成不足,心神失养,慢慢就会变得自卑、低落,为抑郁症埋下伏笔。
三、童年经历突发变故,心理创伤未愈合
比如亲人离世、搬家转学、家人突发重病等,孩子心里没准备,又没人及时疏导。中医说 “惊则气乱”,突然的变故会让孩子心神受扰,气的运行紊乱。若这种紊乱长期没得到调理,心神一直处于不安稳的状态,成年后稍遇刺激,就可能引发抑郁症。
去年有个 19 岁的姑娘来就诊,确诊抑郁症两年,吃着药仍常情绪崩溃。她说话声音很小,总攥着衣角,说小时候爸妈总替她做决定,还总拿她跟表姐比。后来爷爷突然去世,她偷偷哭,爸妈却让她 “坚强点”。
我看她舌苔薄白,脉象沉细,是肺气郁滞、心神失养的情况。就用了宣肺理气、养心安神的方子,搭配合欢皮、郁金疏解情绪。调理两个月,姑娘慢慢愿意跟人聊天了,说 “终于觉得自己没那么差了”,四个月后也能正常回学校上课。
中医调抑郁症,从不是只盯着情绪,而是理顺身体的气机、补足气血。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,我想提醒大家:孩子的成长不只是吃饱穿暖,给他们空间、肯定和陪伴,才是预防抑郁症最好的办法。
中西结合,高效安全
中医治疗精神疾病时,不仅注重药物对精神症状的调控,更将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状态纳入整体考量。根据患者体质特点,针对性地选用枸杞、山药等具有保肝作用的中药,或熟地、肉苁蓉等补肾药材配伍成方,亦可结合药膳等食疗方法,循序渐进地改善机体状态。
这种调理不仅能提升患者对精神类药物的耐受性,减少不良反应发生,还能通过调节气血阴阳平衡促进精神症状缓解。中西医结合,双管齐下,能更好地保障精神疾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。
杜万君主任有话说:
如果你或你的家人、朋友正遭受抑郁症、焦虑症、双相障碍、精神分裂、失眠等精神疾病的折磨,或者有用药方面的困扰留下您的联系方式,24小时内会联系您详细沟通。